“三夏”时节收获忙,华夏大地麦飘香。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“吨半粮田”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区,穿过金黄色的麦田,气象监测装置、病虫害测报监测仪器、水肥一体化灌溉管网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尽入眼帘,多种多样的农业新科技正在为“吨半粮田”高质量发展助力。
纵观全国“三夏”生产情况,麦收背后,离不开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理念的支持。农业科技正在为多产粮、产好粮提供支撑,也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【资料图】
良种配良法全力打好丰产基础
良种是夯实粮食稳产增收的基础。江苏省高邮市是传统的常规小麦制种基地,由于品种多、繁种分散且规模小、农户种植管理水平不高,优势逐步丧失。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(以下简称体系)扬州试验站专家团队深入当地调研,寻找解决办法。扬州试验站站长高德荣说:“我们以‘扬麦’系列小麦原、良种的繁育为抓手,加强科技服务,提高种植户的产量和效益。”
在扬州试验站的帮助下,目前,高邮小麦繁种面积超过5万亩,其中扬州试验站提供原种、技术服务、订单收购、收储服务的面积近2万亩。“自从种了‘扬麦’品种之后,专家关键时期主动上门进行指导,什么时候用肥、什么时候施药清清楚楚,以前收八九百斤就算高产了,今年亩产超过1100斤。”高邮种植大户陆士斌表示,小麦还能加价收购,比之前每亩增收400元。
良种配上良法,才能实现粮食增产又增收。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小麦精量匀播节水减氮高产示范田内,300亩“轮选145”品种的小麦迎来丰收。“该示范田以常规生产田为对照,示范了以精量匀播、分层镇压、节水减氮、叶面精调为核心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。”体系岗位专家常旭虹说。该示范田较对照田增加1次秸秆粉碎、1次旋耕、1次镇压、2次叶面调控,每亩减少浇水20立方米、减少氮肥2公斤。
常旭虹表示,经专家实产验收,绿色高效示范田亩产为717.2公斤,比常规生产田亩增产114.8公斤,按每公斤小麦2.6元计算,每亩净增收近200元。
新品种、新技术相互配合,正在全国各地“多点开花”。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,体系黄淮北部高产栽培团队与当地紧密合作,推广了“济麦22”等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和“小麦播前播后双镇压抗逆稳产技术”,实现良种良法配套。即使小麦生长遇到诸多不利因素,亩产仍达到了610公斤,比农户传统种植方法增产20%以上。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选用抗寒抗旱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,同时推广集成增产技术,今年,当地旱地小麦最高单产达到了557.2公斤;华北地区冬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经过大面积推广应用,增产20%以上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%以上。
农业生产环环相扣,良种良法相配,才能有效发挥良种潜能,降低生产成本,实现增产增收,真正筑牢粮食安全根基。2023年,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发布主导品种158个、主推技术164项,充分发挥科技对提高粮油等重要农作物单产的支撑作用,加快推动农业先进品种和适用技术的应用。
科技加服务力促农业节本增效
“我将这次学习学到的颗粒归仓、机收减损等新的理念,传授给老百姓,为小麦的丰产高产提供服务。”山东省临清市潘庄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潘爱霞说。小麦成熟前夕,在临清市刘垓子镇种子基地的小麦方田里,农技专家正围绕病虫害防控、适时收获、抢墒播种等方面,讲解小麦灌浆期田间管理和玉米备播技术等知识,以提高基层一线农技员的综合素质,为“三夏”助力。
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,农技专家郁新华抓起麦穗在手心搓罢,指着一粒粒麦子告诉大家:“小麦含水量在30%以下,就要及时收获;遇见晚熟小麦,含水量比较高的,要根据气象条件,等达到收获标准后再收。”郁新华作为农技专家中的一员,职责是全面开展小麦成熟期研判,分区域制定小麦收获时间,为各地精准收获提供依据,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实现增产。“太好了!就怕收早了影响麦子品质,农技专家现场查看分析,心里就有底了!”种粮大户徐正青说。
“玉米播种一定掌握种子和肥料横向间隔7到10厘米,种子播种深度3到5厘米,肥料深度10厘米。”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的播种现场,农技推广员温春爽正在介绍玉米播种方法。夏收期间,她和同事们成立了8个小组,跟踪服务全区麦田,指导农民用科学的方法收割和播种。目前,邢台市已出动农业技术人员580余人次,到211个乡(镇)506个村开展技术指导,涉及面积125.2万亩,服务农户4200余户。
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,明堂农机秸秆专业合作社的9000亩小麦正在收割,收割完的小麦秸秆一部分拉走做成饲料,一部分进行还田。“秸秆还田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,来年种植作物可以少施化肥,减少经济投入,实现节本增效。”大荔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环站站长樊岚蓉说。对于明堂农机秸秆专业合作社而言,除了种的小麦能卖钱以外,由秸秆制成的饲料每吨还可以获得800-1000元的收益。
“三夏”时节,全国有50多万农技人员忙碌在田间地头。他们常年扎根一线,跟踪服务小麦生产全流程,从播种、灌溉、防虫防害到收获,对农户开展“一对一”的精准服务,引导农户科学种植、科学管理,为他们带来农业科技新力量。
平台建设支撑粮食提质增产
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汇聚农业领域优势资源和创新力量,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。今年,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、中国农技推广平台、国家农业科学观测数据平台等三大平台持续发力,正在为夏粮生产提供人才、智力和科技支持。
作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力量,今年,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继续坚持问题导向,强化科技对“三夏”的贡献。针对常见的小麦病虫害,航空植保创新联盟在全国多地推行“大满贯”绿色提质增产方案,在小麦返青拔节期、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等3个关键时期,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确保病虫害防控和提质增效,为夏粮增产丰收提供科技保障。在北方夏玉米产区,以山东鲁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7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单位,正忙着大量扩增赤眼蜂,为防控玉米鳞翅目害虫积极做准备。
打开中国农技推广App,有不少农民发出类似这样的提问:“请问小麦生长过程中怎样除草害?”“如何施肥才能够不烧苗?”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,农业专家可以全天24小时在线提供信息技术服务,及时解决农技人员、农民在“三夏”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难题,为他们提供农业生产综合分析与解决方案。除此之外,平台还根据农民提问和农技人员每日上传的田间服务情况,通过大数据分析整理各地不同墒情、苗情和病害情况,为生产技术指导提供辅助决策依据。
目前,中国农技推广注册农技人员数量超过50万人,专家和农业科研人员超过1万人,累计解答农业生产问题580多万个。开春以来,平台显示农技人员服务轨迹里程2400多万公里。
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,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也在常年运行,分布在全国多地的观测实验站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长久性支持。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,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(小麦、油菜)建立了500亩旱地小麦“洛旱22”高产示范基地,通过抗旱小麦品种应用节水、测土配方培肥与保护性耕作技术,提高水分利用效率,减轻干旱影响,经现场测产亩产达519.8公斤,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。
该观测实验站还研究集成小麦根部病害酷拉斯拌种防治根腐病、纹枯病、茎基腐病等多项防控技术,累计示范防治5万亩以上,实现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治,有效提高产量。
良种良法,农技服务,一线指导,平台支撑,由点到线再及面,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,农业科技正贯穿到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,推动夏粮增产丰收。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见习记者 赵博文
图片:新华社
设计:范英娜
监制:王岩 编辑:倪杨金子